自2011年9月份以來,隨著鋼價暴跌,鐵礦石價格高企,中國鋼鐵行業生存在高成本和低價格的夾縫中愈加困難,行業性進入低盈利期的壓力使得很多的鋼企面臨企業發展多元化的選擇,如武鋼投資海外礦山、天然氣,近更是宣布進軍養豬等非鋼行業,其他有資金能力的鋼企無意例外的加大了非鋼產業的投入,使得原本就低迷的鋼鐵行業更顯蕭條。
究其原因,鋼鐵企業之所以紛紛“攜資外逃”,根本在于鋼鐵主業不賺錢,據中鋼協發布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鋼企的盈利能力為2.58%,超低低盈利能力甚至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吃利息劃算,是什么原因造成鋼企盈利大幅下降的呢?
中國鋼鐵現貨網分析師指出,近些年來進口鐵礦石等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積壓鋼企利潤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從每年不同鋼企發布的年度財報來看,盈利有大有效,巨額虧損的也不在少數,從中也可以看出鋼鐵企業延續傳統的粗獷式管理模式才是造成鋼企應變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國內大部分鋼企將行業不賺錢完全歸罪于成本上升顯然有逃避責任的嫌疑。
一直以來,中國鋼企過于追求生產規模的擴大,通過簡單的規模效應賺錢,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以及下游行業對用鋼要求的增加,以及國內鋼廠數量的成倍增加,是的鋼廠之間的競爭加劇,鋼廠在面對市場份額縮減的同時,依然沒有清醒的認識到服務提升,產品質量的提升,早晚被市場所淘汰。但是目前國內絕大部分的鋼企還是秉持著坐等客戶上門簽訂單,服務粗狂等使得其競爭優勢不斷被削減。
筆者了解到,進10年來,我國的城鎮化速度、房地產行業、鐵路、公路、水利等建設加快,對線材、螺紋鋼等低端鋼材需求量大增,因為線螺等鋼材的生產技術水平要求較低,且需求量大,利潤高,使得大部分的鋼廠幾乎無限制的將主要產能結構調整到生產線螺方面,致使我國的線螺等建筑用鋼產量占據總鋼材產量的58%以上,而需求暫時較少,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高端鋼材如特鋼等鋼種的產能較低,下游高端用鋼企業不得不國外進口;長期以來,直接造成我國鋼鐵行業的產能結構嚴重失衡。
一到如2011年房地產等重點行業景氣度下滑,對低端鋼材需求降低后,占據鋼廠龐大結構的建筑鋼材因需求大降、庫存高企而使得價格易跌難漲,庫存難賣,再加上前期鋼廠無序擴張產能,使得鐵礦石等原料需求大增,支撐進口鐵礦石價格暴漲,而鋼廠又因各種原因難以輕易減產,終使得鋼企在高成本和低價格的夾縫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而鋼企在主業遇到盈利瓶頸后,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提升自身主業的競爭能力,而是簡單的選擇轉移目標,向可能存在賺錢機會的非鋼產業投資;是乎現階段的鋼企,忘記了自身實業生產者的身份,轉身一變好像變成了縱橫金融市場的投資客,本末倒置讓中國的鋼鐵行業情何以堪。
當然,我們并不是反對鋼企投資非鋼行業,但我們希望的是,在做好主業的前提下去弄;簡單來說,原本鋼鐵行業因為盈利能力下降導致行業內資金緊缺已經是常識,一部分有資金能能的鋼企在這個關鍵點上抽調大量現金流離開鋼鐵行業,無疑進一步造成業內的資金緊張局面,限制行業的應對風險能力。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鋼鐵行業要尋求發展,除了發展“非鋼”產業外,更多的還是應該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鋼鐵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上、放在生產技術的研發提升上,放在產品服務優化上面。我們何不利用目前鋼鐵行業天然的市場競爭弱勢淘汰一批“拖后腿”的產能,利用這段時間把精力放在技術升級改造,科學化管理探索上去。
我們盈利低下的根源還是在于自身的不足,市場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現狀卻沒有鋼企愿意主動減產、下游需求清淡鋼企還是保持高位產能白白消耗大量原材料,更是造成原材料價格在鋼市低迷的情況下還高漲不跌,如果產能一旦調整到市場需求的檔次,不但原料價格因鋼廠消耗降低會自動下降,鋼市也因需求達到平衡而將自動回歸正常水平。
所以說,我們的鋼鐵行業,逃離不是解決的辦法,雖然你可能暫時性的規避了風險,但是整個行業在鋼企的逃離下、必然因為缺乏核心競爭能力而難以在市場上立足,更別說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了。